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复审推荐对象的公示

 

来源:365体育在线直播  发布时间:2016-08-05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365体育在线直播关于评选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人社部函[2015]268号)要求,经初审,拟定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等25个集体为先进集体(局系统)复审推荐对象;郭琨等39名同志为先进个人(局系统)复审推荐对象。

 

    按照有关规定,现对被推荐对象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2016年8月5日至2015年8月12日。

 

    公示期间,对被推荐对象有不同意见的,可向365体育在线直播人事司进行反映,说明具体情况或提供具体材料。

 

    联系人:姜磊:(010)68038566

 

    附件1:先进集体复审推荐对象简要事迹

    附件2:先进个人复审推荐名单简要事迹

 

                                                                        365体育在线直播人事司

                                                                              2016年8月5日

 

 

附件1:

先进集体复审推荐对象简要事迹

 

    1、首次南极考察队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由来自国家23个部、委、局和有关省、市、自治区以及海军某部等单位的591人组成。首次队于1984年11月远征南极,克服了重重困难,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填补了我国科学事业的一项空白,并由此奠定了我国南极条约协商国地位,在中国南极考察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考察队员们用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沸腾的热血和辛勤的汗水凝成“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极地工作者奋勇前进。

 

    2、第五次南极考察队

 

    第五次南极考察队由来自全国30个单位的l16名人员组成。考察队于1988年11月至1989年4月间开展了首次东南极考察。在时间紧、任务重、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队员们发扬南极精神,克服困难,团结拼搏,用自己的智慧、勇敢和力量,成功的建成了我国第二座南极考察站,也是我国第一个位于南极圈内的科学考察站——中山站。中山站的建成,创造了新的南极速度,也使我国从此在东南极有了自己的考察支撑平台,这对于维护我国长远战略权益,深入研究南极大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揭开了我国南极科学考察事业新的一页。

  

    3、第十五次南极考察队格罗夫山队

 

    中国第十五次南极考察队格罗夫山考察队由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4人组成,主要承担了在冰裂缝密布的格罗夫山地区进行科学考察任务。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陆路进入这一地区,并开展正规的科学考察活动,也是我国开展南极考察15年来首次发现了南极陨石。这一发现使中国一举进入开展南极陨石研究的先进国家的行列。首次格罗夫山考察的如期顺利开展,开创了我国南极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在南极洲空白地区独立开展科学考察的能力,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在国际南极事务中的话语权。

 

    4、第二十一次南极考察队

 

    中国第二十一次南极考察队由来自全国27个部门的137名队员组成。本次考察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规模较大的一次科学考察活动,其中不少项目紧跟国际南极科学前沿,直接聚焦于全球变化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突出的国家显示度。本次考察最大的亮点是内陆冰盖考察队经过近一个月的艰难跋涉,完成了从中山站至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的考察。这是人类首次从地面进入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的南极冰盖最高点并开展系统科学考察活动,不仅填补了国际南极考察的空白,更是中国极地考察事业不断进取,永攀高峰的见证。

 

    5、第二十五次南极考察昆仑站队

 

    中国第二十五次南极考察昆仑站队由来自国内不同单位的28名队员组成。在本次考察中,昆仑站队克服了人类南极考察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与风险,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充分发扬“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在冰穹A地区建设完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昆仑站的建成,创造了在南极大陆核心地区建设科学考察站新的奇迹,是继长城站和中山站建成之后又一次里程碑式的壮举,大幅拓展了我国南极考察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由南极大陆边缘向内陆的战略跨越,为第四个国际极地年做出了重要贡献。

 

    6、第三十次南极考察队

 

    中国第三十次南极考察队由来自国内不同部门的257人组成。在本次考察中,全队上下克服各种困难,齐心协力完成了中国第四个南极考察站——泰山站的建设工作。泰山站的建成,是我国极地考察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南极考察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了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战略空间。此外,考察队还本着人道主义和国际互助精神,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对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被困人员的救援工作。在回国途中还参加了马航MN370失联航班的搜寻任务,彰显了负责任的极地大国形象,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7、首次北极考察队

 

    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由124名队员组成。考察队于1999年7月至9月间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进入北冰洋区域开展了大规模、多学科、综合性科学考察。此次考察是我国有史以来首次由政府组织开展的北极区域综合性海洋考察,获得了一批极其珍贵的样品、数据和资料,为科学、全面、系统地研究北极地区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我国后续不断深入开展的北极区域科学考察与研究奠定了基础。首次北极考察队的成功,也标志着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对我国在21世纪海洋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8、第四次北极考察队

 

    第四次北极考察队由来自国内外33个单位的121名队员组成。本次考察是我国参加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收官之作。在2010年7月至9月的考察期间,考察队科学决策,船队密切配合,雪龙船和船载直升机分别抵达至北纬88度26分和北纬90度的站点,首次实现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依靠自己的力量到达北极点开展科学考察的愿望,实现了我国几代极地和海洋工作者的梦想,创造了我国历次北极考察队到达北冰洋最北端记录并保持至今。本次考察既是一次多学科综合考察,同时在考察广度和深度上取得了新的突破,获取的资料和样品非常丰富,在科考取样的区域、方法、装备等选择方面也创造了许多首次,使我国的北极考察达到了新的高度。

 

    9、第五次北极考察队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由来自国内外不同机构的119名考察队员组成。考察队于2012年7月至9月开展北极考察期间,积极进取,勇创第一,在多学科、多领域的考察中进行了开创性实践,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性成果,为后续开展北极地区科学考察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平台。在本次考察中,雪龙船首次完成了北极东北航道及高纬地区的航行,获得北极航道航海和海洋环境第一手资料,为我国船舶利用北极航道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考察队还首次应邀访问北极国家冰岛,开创了中国与环北冰洋国家合作的成功先例,探索了非北极国家与北极国家开展北极合作的新途径。

 

    10、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船

 

    “雪龙”船是目前我国唯一一艘从事南北极考察的破冰船,隶属于365体育在线直播,1994年首次执行南极考察至今,已经执行过19次南极科学考察和6次北极考察任务,主要担负运送我国南、北极考察队员和考察站物资的任务,同时又为我国的南北极科学调查提供科考平台。第30次南极考察期间,成功完成在南极遇险的俄籍科考船的救援任务,并积极参与马航失联飞机MH370搜索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2014年完成环南极航行,开创了我国极地科考首次环南极考察的先河。雪龙船在南北极科学考察过程中,不断刷新着中国船舶航行最南最北的记录,保障了极地考察的顺利进行,为中国极地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曾获全国海洋系统先进集体、“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365体育在线直播集体三等功。

 

    11、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大气与空间物理学研究室

 

    极地大气与空间物理学研究室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专门从事极区日地相互作用与空间天气研究的部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极光、极区电离层、地磁与空间等离子体波、极区中高层大气观测研究和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模拟研究。通过开展长期、连续观测,获得大量宝贵数据,开展极区高空大气物理前沿研究,取得丰硕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特别是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完整演化过程的研究结果在《科学》杂志发表,引起国际同行广泛关注。该室完成的“南极中山站高空大气物理观测研究”项目获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2001年),“地球空间环境的南北极对比研究”先后获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2004年)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与极光动力学研究”获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2011年)。

 

    12、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站务管理处

 

    站务管理处成立于2003年,主要职责为负责考察站管理工作;拟订极地考察站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审核考察站作业实施计划和方案、制定极地考察站运行管理标准和管理规章制度、负责极地考察站保障人员职业化建设等。制定了中国南极考察站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全面履行考察站管理职责,确保了考察站安全运行无事故。构建考察站管理体系,逐步完善考察站管理规定,安全作业管理规定、应急预案等承担南极考察站后勤保障队员遴选具体工作承担南极考察站重大工程项目工作,顺利完成了“十五”能力建设两站改造项目,顺利完成了中国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顺利完成了南极泰山站建站任务。

 

    13、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冰川学研究室

 

    极地冰川室成立于1989年,以极地雪冰为研究对象,紧密围绕与全球变化有关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深冰探测与数值模拟研究,为极地冰冻圈科学与考察业务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自1984年开展极地科学考察以来,极地冰川室科研人员先后有46人次参与乔治王岛柯林斯冰帽、埃默里冰架、PANDA内陆断面及Dome A 深冰芯钻探等历次冰川学考察,为我国南极冰盖科学考察的发展和南极考察新站选址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Dome A深冰芯钻探、冰雷达探测与冰盖演化、雪冰化学与冰芯记录研究和极地科考机器人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14、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后勤服务中心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的前身是条件保证处,成立于1989年,部门建立初期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极地考察工作的现场和后方运行提供必要的人员、物资、装备保障。2007年由于极地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名为后勤服务中心,主要工作内容为极地研究中心的科研样品储存、设备维护、物业管理、配电保障、员工餐饮、车辆管理、保洁绿化、场所改扩建等提供服务。成立至今,后勤服务中心为极地提供考察保障的同时,后勤服务中心共有近百人次参加中国极地考察,其中度夏约70人次,越冬33人次,10人次担任考察站站长职务,是考察保障特别是考察站站务保障的中坚力量,为我国的极地考察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5、365体育在线直播北海分局“极地”船

 

    “极地”船归建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由365体育在线直播北海分局第一海洋调查船大队(现中国海监第一支队)管理。1986年至1993年,“极地”船六赴南极,航行总天数941天,共计12399航时,总航程141675海里,参加航行的船员238人次,调查队员476人次。“极地船”科学考察工作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科研数据,获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集体记功一次,为我国南极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

 

    16、365体育在线直播东海分局“向阳红10”号船(1979.11-1996.3)

 

    “向阳红”10号船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先后执行了中国首次发射运载火箭、同步通信卫星以及首次南极科学考察等重大科研试验任务,24次远涉重洋执行海洋科学调查任务及多次其他常规任务,取得了数以万计具有极高价值的海洋科学资料和航海资料。“向阳红”10号船在1984年首征南极为我国极地事业奠定基础,为中国极地考察队登上南极洲建成长城站立下赫赫战功;该船7天7夜勇闯“西风带”,成功穿越南极圈,创造我国电信史上最远距离的短波通讯记录,为我国开辟了通往南美洲的最近航线;该船多次受到嘉奖,1985年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我国首次南极考察庆功授奖大会上被授予集体一等功。

 

    17、365体育在线直播东海分局上海海洋考察船大队

 

    上海海洋考察船大队成立于1995年11月27日,由原“上海海洋调查船大队”更名而来,隶属365体育在线直播东海分局管理。1993年7月17日,365体育在线直播决定“雪龙”船归属东海分局建制,纳入东海分局船舶指挥序列。1994年至1999年间,“雪龙”船先后五次赴南极执行考察任务,上海海洋考察船大队抽调精兵强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先后完成了船舶改造、进厂维修、船员调配、首航南极等系列重要任务,为“雪龙”船圆满完成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开创了首次内陆冰盖考察、南极考察史上深入内陆冰盖1100公里、抵达海拔4000多米的冰穹区域等多个第一次。

 

    18、365体育在线直播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与数值模拟研究室

 

    海洋环境与数值模拟研究室是国内最早开展极地物理海洋学考察及研究的科研部门之一。1984年至今,研究室共派出70余人次参加极地科考工作,作为主要力量参与完成了“九五”以来历次南、北极科考任务,获取了大量宝贵的观测数据。在极区物理海洋观测、潜标布放/回收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实现了我国极地科考多个首次。已发表和待刊论文52篇,出版专著8部;承担和参与的极地科研项目11项;拥有极地海洋调查仪器117台。

 

    19、365体育在线直播第二海洋研究所极地海洋地球物理团队

 

    该团队开启了我国北极海洋地球物理考察研究。在长期执行国家专项任务过程中,不断改进装备技术和研究方法,积极培养青年人才,为提高我国极地海洋地球物理考察技术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第5次北极科考中,成功开启我国极地考察的船姿态双频GNSS阵列、船载地磁三分量和海底热流测量,成功使用国产等离子电火花震源开展反射地震调查。在第6次北极科考中,成功实施近底磁力测量。在第30次南极考察中,首次实施了罗斯海地球物理调查,并连续两年创造了我国南大洋科学考察的最高南纬纪录。

 

    20、365体育在线直播第二海洋研究所极地海洋化学和生态考察团队

 

    在过去的三十年时间里,该团队先后有一百余人次参加了中国历年的南极科考和北极科考。在历次极地考察中,他们不畏艰难困苦,坚守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团队精神,不放弃任何一个获取样品的机会,不分昼夜争分夺秒地完成繁琐的样品分析处理,出色地完成各项考察任务。他们中不少人为极地事业牺牲了个人家庭幸福,也有人因长期经历极地严寒和紫外线照射落下了病根。但他们热爱极地事业,无怨无悔,把青春留给了冰雪洁白的南北极,为我们国家极地科考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1、365体育在线直播第三海洋研究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1984年参加首次南极考察,30年来一直坚持在极区科学技术研究的第一线,建成极区海-气系统立体观测和信息平台,培养25名研究生(18名博士和博士后),拥有一支以青年为骨干的科研队伍,60多人次赴南北极科学考察,被授予“厦门市优秀青年突击队”称号,获得13项省部级奖和8项国家发明专利。在极区海洋碳、氮、硫、铁循环和气溶胶本底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影响评估,取得了国际水平的新认知,开拓了极区海洋大气化学学科,促进我国极地科学技术进步,为我国国际极地事务提供话语权。

 

    22、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化学室

 

    自1998年,监测中心持续参加了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研究区域不断扩展,成立了极地研究组,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拥有极地有机污染物分析实验室等四个平台。承担项目17项,发表论文21篇,专著1部,举办国际会议1次,多次公益宣传“极地精神”。近五年,3人荣获优秀考察队员等称号,培养硕士生19人,6人获优秀毕业论文奖。极地工作管理到位、现场工作扎实、国际合作积极、质量控制严格、专项成果丰富、经费执行合理。

 

    23、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极地海洋环境自动监测技术”创新团队

 

    该团队由技术中心7名中青年科研人员组成,涵盖精密仪器、海洋观测、结构设计、自动化控制、海洋环境等多个专业。先后派出9人次参加了5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成功研发国内首套极区海洋环境实时自动观测系统,累计获取了近18个月的海洋动力及海洋生态参数实时监测数据,为我国研究南极近岸海域海洋环境及生态过程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极地近岸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的成功运行,填补了我国南极近岸海洋环境实时自动连续监测的空白,是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极区海洋环境的长期、实时、连续、自动观测。

 

    24、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质量监督组”

 

    该团队是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的一个临时组织,共有11人,主要负责拟定南北极考察相关制度、制定极地考察标准或规程、开展极地考察仪器的计量检测以及对南北极考察现场质量控制与监督管理工作。从2012年至今,共有6人次到达南极或北极科考站区,实地对技术规程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组织制定了15项标准规程,结束了极地科学考察工作没有专门标准规范指导的时代。开展了极地考察航次和站区现场质量监督工作,开创了南北极科学考察质量监督管理的新篇章。拟定了4项极地专项管理规章制度,为极地专项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5、中国海洋报社采编部

 

    从1999年开始,海洋报社先后从采编部派出编辑、记者17人次参加南北极考察。其中有3人随内陆队登上冰穹A,5人随北极考察队到达了北冰洋,1人到达了北极点。海洋报记者从前方发回了100多万字的采访报道文章,收集了大量关于极地的素材资料,拍摄回了数十万张的极地影像照片。有10人次被考察队临时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考察队员。撰写出了《南极日记》《北极日记》《极至》《极行军》等描写极地考察的图书。2014年中宣部主办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中,海洋报记者参加了全国巡讲活动,介绍了南极考察的所见所闻,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附件2:

 

先进个人复审推荐对象简要事迹

 

    1、郭琨(极地办)

 

    郭琨,男,80岁,已退休。原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后更名为“365体育在线直播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他是中国南极考察事业的开拓者和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前后共七下南极,曾两次荣立一等功,是中国早期开展南极考察和建设科学考察站的组织者和最终实施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亲自组织和参与了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的建站及考察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在担任南极办主要领导期间,他充分调动和整合有限资源,搭建了科学高效的管理平台,积极倡导参与国际极地事务,为极地考察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金波(极地办)

 

    金波,男,42岁,北京大学地理学博士研究生,现任极地考察办公室科技发展处副处长。他有着宝贵而丰富的极地现场工作经验,共参加过4次南极考察和2次北极考察。特别突出的是,他曾两次作为南极内陆考察队主要领导,以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带领全体队员安全圆满地完成了内陆考察和昆仑站建站等各项任务,为我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以及考察站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他作为极地考察科研管理部门的领导同志,始终能够立足实际,勇于探索,积极促进各项科考工作的推进,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3、赵萍(极地办)

 

    赵萍,女,48岁,现任极地考察办公室考察业务处(财务处)处长。她是我国首批承担南极越冬任务的两名女队员之一,在中国第十七次南极考察长城站越冬工作期间,担任站长助理、管理员工作。她勇于面对挑战,克服各种困难,顺利地完成了各项越冬任务,创造了历史,填补了我国南极考察的空白。她在长期从事的极地管理工作中,注重极地发展规划的制定,强调考察管理规章制度体系的建设,立足现实,大胆创新,积极协调,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不同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为极地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4、卢成(极地办)

 

    卢成,男,34岁,现任极地考察办公室考察业务处(财务处)主任科员。他自参加极地工作以来,对工作充满热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他曾先后3次参加南极现场越冬和度夏考察,积累了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他在完成大量日常管理和队员培训工作的同时,在第27次中山站越冬考察工作中表现尤其突出。作为越冬站站长助理、管理员,他能够始终积极配合站长工作,主动勇挑重担,团结同志,严格管理,科学组织,身先士卒,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赢得了全体越冬队员的一致认可。

 

    5、董利(极地办)

 

    董利,男,62岁,曾任极地考察办公室考察业务处(财务处)调研员,现已退休。他的职业生涯与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起步、发展和腾飞密切相关,同步成长。他曾先后9次赴南极现场、2次赴北极北冰洋现场进行考察,承担了大量重要的现场工程保障和后勤组织管理工作。他是极地办唯一一位既参加过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又参加过中国首次北极考察的同志。在长期的极地考察工作中,他始终能做到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体现了出色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他以对极地考察事业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赢得了广大同事和考察队员的尊敬和爱戴。

 

    6、刘瑞源(极地中心)

 

    刘瑞源,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1出生。1991年起在中国极地研究所工作,曾任所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高空大气研究室主任。刘瑞源研究员长期从事极区高空大气物理、电离层与无线电波传播等研究,撰写论文140余篇,获国家科学大会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奖、海洋创新成果奖等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项。在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和极光动力学方面取得了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是我国极地事业的创业者之一,开拓了我国空间科学研究新领域:极区空间物理学,在极区空间物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7、王建忠(极地中心)

 

    王建忠,男,中共党员,汉族,现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破冰船工程部”副总指挥。王建忠担任雪龙船船长期间,团结带领雪龙船全体船员顽强拼搏,参加中国南北极科考航次任务近20次,执行中国远洋公司“永盛”轮的首航北极东北航道任务。曾荣获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和国家科技部野外先进工作者1次,和雪龙船全体船员一起多次获得全国先进工作集体和先进党支部及2013年海洋人物,2008、2014年年全国海洋科技一等奖(雪龙船改造),2014年上海市最美家庭,2015年全国最美家庭提名奖。

 

    8、崔鹏惠(极地中心)

 

    崔鹏惠,男,1960年1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工程师,参加过11次南极考察,其中10次到内陆现场工作、1次越冬、1次度夏,是我国南极内陆考察队首次登顶“南极最高点”的团队成员,是全程参与我国内陆昆仑站建设的团队成员。作为内陆考察队“首席机械师”,保证了一次又一次南极内陆考察的顺利开展,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机械师。担任过南极内陆考察队机械师、临时党支部书记,中山站站长,考察队临时党委成员等职务,是至今一直工作在南极一线的第一代“内陆人”,是我国南极内陆考察的“标志性人物”。曾获海洋局嘉奖1次。

 

    9、曹建军(极地中心)

 

    曹建军,1957年2月出生,轮机专业,1976年入伍参军,曾在向阳红十号船、天皇星船和雪龙船工作过,主要担任机匠长职务,自从1984年参加我国的首次南极科学考察,在南极考察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累积有近七年之多,参加过十次南极考察,两次北极考察,将青春奉献给了极地事业,为年轻同志树立了榜样。曾荣获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荣获国家机关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被评为中国极地中心优秀共产党员。

 

    10、吴林(极地中心)

 

    吴林,男,1960年6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1978年开始从事船员工作,先后在向阳红十号船和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工作。37年来该同志热爱船员岗位,在船员岗位上默默奉献,始终保持高尚的理想追求,为我国的极地考察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向阳红十号船工作期间参加过首次洲际导弹发射和同步卫星发射任务,多次受到嘉奖。1984年参加了我国首次南极考察,荣立了三等功。1993年到雪龙船任水手长,先后参加了19次南考察和2次北极考察。6次获得单位先进工作者,2004年还被评为十佳科考队员,先后8次被评为南、北极考察优秀队员。

 

    11、徐霞兴(极地中心)

 

    徐霞兴,男,汉族,1950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退休。1990年调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从事我国的南极考察的工作,曾七次参加中国南极考察队赴南极考察。在南极考察时间累计5年4个月,参与人类首次登顶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并在冰穹A建立南极昆仑考察站,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在24---25次南极考察期间,因海冰破裂遭遇险情,徐霞兴连人带车掉入冰海,凭借其过人的冷静和智慧成功脱险,成为南极冰海沉车成功脱险第一人。担任过南极越冬考察机械师、管理员、站长等职务,曾荣获365体育在线直播三等功2次。

 

    12、魏福海(极地中心)

 

    魏福海,男,1982年4月出生,汉族,党员,工程师。六次赴南极内陆工作,一次越冬,担任过南极内陆考察队机械师、队长,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站长,考察队领队助理、临时党委成员等职务。在现场,多次执行海冰卸货等高危险作业任务,全程参与了昆仑站一期、二期建设。30、31次南极考察期间,在南极现场工作17个月,连续两次执行内陆任务并越冬,被称为“三站站长”,期间带领队员在南极内陆冰盖上建立起我国第四个南极考察站泰山站。曾荣获国土资源部五四青年奖章,365体育在线直播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嘉奖等荣誉,在极地考察基础设施建设和现场一线考察工作方面做出贡献,是我国南极考察年轻一代的优秀代表。

 

    13、张体军(极地中心)

 

    张体军,男,汉,党员,1976年8月出生,高级工程师。2005年进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工作,担任极地中心“内陆站建设项目工程部”“航空保障体系建设工程部”,“新建维多利亚地站工程部”,“泰山站建设项目工程部”副总指挥。参加过中国第25、26、29、31、32次南极考察,担任第25次南极考察中山站越冬管理员兼站长助理,第29次南极考察领队助理、维多利亚地选址工作组组长,第32次南极考察固定翼飞机工作队队长。在任考察运行部主任期间,安全保障了第29、30、31次南极考察,顺利完成了泰山站建设、昆仑站二期建设及南极航空保障体系建设等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在南极固定翼飞机项目中,完成了“雪鹰601”的购置、改造、托管及后勤保障工作。曾荣获海洋局嘉奖2次。

 

    14、汪海浪(极地中心)

 

    汪海浪,男,汉,1955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参加过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第16、18、24、25、31次共6次南极考察和首次北极考察。在南极科学考察队曾担任党办主任、领队助理、副领队和中山站度夏代理站长等职务。第31次南极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登临视察雪龙船并慰问全体考察队员,汪海浪作为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副领队全程参与了相关的活动组织和布置工作,也作为考察队员特别是极地考察30年的队员代表接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本次接待工作圆满完成,并得到了国家外交部、中央警卫局的一致好评。曾荣立365体育在线直播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

 

    15、王硕仁(极地中心)

 

    王硕仁,男,1972年10月生,中共党员,现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船政委,高级工程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扎根雪龙船,参加了17次南极考察和五次北极考察,在雪龙船上担任过电机员、系统工程师、大洋调查与实验的保障部主任、政委等职务,长年在外执行任务,期间连续十多年没有与家人过过春节,并在各个岗位上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参与执行营救俄籍“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及搜寻马航客机MH370任务,成绩突出,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曾获得海洋局嘉奖2次。

 

    16、汪大立(极地中心)

 

    汪大立,男,1970年8月出生,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曾经从事极地冰川学研究工作,目前主要负责极区通信网络系统建设和信息系统开发工作,先后参加6次中国南极考察和1次北极考察。参加中国首次内陆冰盖考察,极地考察通信网络系统建设,建立了南极两站与国内的数据通信和传输通道,实现了两站国际互联网的实时接入与访问,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南极两站落后的通信方式。参加中澳合作埃默里冰架联合考察,承担现场协调和冰架雷达探测任务,获365体育在线直播嘉奖1次。

 

    17、尹全升(极地中心)

 

    尹全升,男,1960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船厨师长,高级厨师。自雪龙船执行极地考察任务以来,一直工作在雪龙船,在二十多年的工作中,始终服从组织的安排,坚守自己的岗位,任劳任怨,二十几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期间连续十多年没有与家人过过春节,长年在外执行任务参加了19次南极考察和六次北极考察,在雪龙船厨师岗位上尽心尽职,完成任务,为雪龙船后勤保障做出了突出贡献。

 

    18、赵勇(极地中心)

 

    赵勇,男,1966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轮机长。1986年7月参加工作,最初在365体育在线直播东海分局向阳红10船工作,于1993年初赴乌克兰参加接雪龙船回国工作,并随雪龙船参加了首航南极暨中国第11次南极考察。自2002年起,担任雪龙船轮机长一职,并参加了中国第19、21、22、24、25次南极考察和第2、3次北极考察,期间立足本职工作,保障雪龙船安全航行。2010年参加中国第27次南极中山站越冬考察,担任中山站站长。恪守站长职责,确保越冬考察任务完成。2012年南极越冬考察回国后,在极地中心船舶与飞机管理处工作,2013年雪龙船恢复性维修改造工程期间担任驻厂代表。曾荣获海洋局三等功1次。

 

    19、何剑锋(极地中心)

 

    何剑锋,男,1968年2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极地中心海洋学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极地海洋/海冰生态学研究。曾参与1次南极中山越冬考察、1次长城站度夏考察、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含两个德国北冰洋航次)和3次北极黄河站考察。2007-2009年度任北极黄河站站长,2008、2010和2012年我国第三、第四和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任首席科学家助理。在极地海冰生态学研究、极地规划与黄河站建设、雪龙船改造和新船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曾荣获海洋局三等功1次。

 

    20、徐挺(极地中心)

 

    徐挺,男,汉族,1970年9月出生,1990年8月参加工作。该同志1990年进入极地中心工作,从事极地工作已有20多年。长期在极地超低温实验室的建设、极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参加2次南极考察,1次北极考察,曾担任领队、副领队、党办主任和综合队队长。出色完成第27次南极考察长城站各项工作,接待国家领导人和政府视察慰问团。第30次南极考察期间,徐挺同志作为副领队、党办主任、综合队队长,不仅在各项考察业务、行政党务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还多次在现场重大事件时发挥关键作用。首次完成环南极航行,成功救援了俄籍被困船只,参与搜寻马航失联客机等。曾荣立海洋局二等功1次,优秀考察队员3次、极地中心优秀工作者10余次。

 

    21、汤妙昌(极地中心)

 

    该同志在极地中心工作期间,先后担任极地所条件保障处处长、极地所办公室主任等。1984年底参加中国极地研究所的筹建领导小组工作。参加完成“雪龙号船”从东海分局编制移交极地所的接收工作多次协助完成南极考察队“极地号船”、“雪龙号船”在上海的物资的补给、启程和凯旋的迎送组织工作。共参加5次南极科学考察,其中3次越冬,担任站长和越冬队队长。退休后继续进行“走进南极、了解南极、保护地球家园”及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团结、拼搏、爱国、奉献”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曾获得365体育在线直播离退休先进个人称号。

 

    22、姚毅敏(极地中心)

 

    姚毅敏,男,1956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1986年10月进入极地中心工作,先后任职于极地所条件保证处、开发处、国内基地管理处,现任考察保障部处长。曾参加中国第7次南极科学考察。在考察保障部工作期间,负责并圆满完成历次南北极考察队出航、返航的各项保障工作后,包括雪龙船出航考察物资的装卸、站用低温柴油的运输装卸、航煤油提货装运及相关考察仪器安装的配合工作。负责国内基地码头建设工作。开发创收、赞助以及社会捐赠工作,积极联系现金资助和实物资助,为南北极考察提供更好的物质保障。

 

    23、张林(预报中心)

 

    张林,1982年参加工作,现为我国极地海洋气象预报领域的领头人。他先后8次参加南极科学考察和1次北极科学考察,在极地现场累积工作近60个月。在他的带领下,我国极地海洋气象预报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他带领年轻的极地预报团队成员,初步建成了我国自主的极地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他组织带领极地预报团队,本着高度负责的科学态度,为2014年初“雪龙船”南极成功脱困选择了最佳时间窗口。

 

    24、于海鹏(预报中心)

 

    于海鹏,1982年出生,现任海洋气象预报室短期预报组组长。海洋气象预报室自1984年第一次南极科考以来,为中国极地科考提供了30年无间断的航线气象保障。在这个光荣的集体里,他参加了第23-29次南极科考、第3-6次北极科考的后方气象保障工作,现已成为极地航线气象保障的中坚力量。2013年他负责中国第三十次南极考察队的随船(“雪龙”号)气象保障工作,成功保障了泰山站建站物资卸运、中国首次环南极航行、中国船舶首次抵达南纬75度以南海域等重大任务;他还在“雪龙”号成功救援俄罗斯客船并自行脱困、临危受命搜寻马航失联飞机等突发任务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被评为中国第三十次南极科学考察“优秀科考队员”。

 

    25、朱德修(北海分局)

 

    朱德修,男,1937年5月出生,汉族,籍贯山东寿光,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56年2月入伍,1997年5月退休,曾任第一海洋调查船大队(现中国海监第一支队)大队长(正处)。朱德修同志任职船政委期间,三赴南极大陆,努力践行极地精神,在执行极地考察任务中作为船领导直接参与组织管理,积极配合船长做好船舶管理工作,发挥旗帜作用;在极度严寒的环境中带动大家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在保证考察任务的顺利完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6、王者富(北海分局)

 

    王者富,男,1936年10月出生,汉族,籍贯山东淄博,中共党员,中专学历,1956年3月入伍,1996年10月退休,曾任中国海监第一支队政治处主任。自1991年10月至1993年4月作为“极地”船政委参加了中国第八、九两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在南极科考期间,认真贯彻上级党委要求,团结党委成员抓好支部建设,保证南极考察任务的顺利完成。他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恶劣的海况下坚守岗位。在长城2号艇被浮冰所困事件中,不顾个人安危,与船长一起将物资及时送到被困艇上,将受伤的船员送至“中山”站进行救治,以此被评为365体育在线直播优秀党员。

 

    27、刘广东(北海分局)

 

    刘广东,男,1960年6月出生,汉族,籍贯北京房山,中共党员,高中学历,1979年12月入伍,现任中国海警1111船大副。刘广东同志作为“极地”船报务员先后参加了中国第一次、第三次、第六次、第八次南极科学考察,成为了首次东南极“中山”站越冬队的一名队员。为了确保南极科考任务通讯畅通,刘广东刻苦学习国内国际的通信知识和船上较先进的通讯设备的操作方法,靠岸不下船,直到完全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女儿刚满八个月时离开,回来时女儿已经两岁多。作为南极考察队员,他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南极科考事业。

 

    28、开长虎(东海分局)

 

    开长虎,曾任上海海洋考察船大队大队长、中国海监第五支队政委、党委书记,首次南极考察个人一等功获得者。在南极首航中,担任“向阳红”10号船轮机部门副机电长、支部书记。他不畏艰险,排除万难,带领同事完成主机抢修,保证航行安全;并作为飞行甲板物资调运指挥,参与组织了长城站建站物资运输工作。之后,参加了第六次、第十五次南极科考,分别担任度夏越冬长城站动力班班长及考察队副领队,利用自身机电经验和专业知识,带领同志们对长城站供电系统进行了改造,安装了长城站第一台废水处理装置和第一台焚烧炉,解决了长城站供电换电期间断电的问题,改善了长城站生活环境,有效保证了长城站科考的正常运行。

 

    29、罗永春(东海分局)

 

    罗永春,荣立南极首航个人二等功。在南极首航时,任“向阳红10”号船航海部门长。凭借多年的航海经验,他绘制了我国南极处女航的第一条航线,为南极科考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前进的方向。在长城站建站物资运送工作中,为了摸清航道情况,他冒着危险在礁石丛生的陌生水道上摸索测量,开辟出物资转运的简易航道,为长城站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一次卸货返航中,小艇在大雾中迷途,他凭借经验和专业能力,果断判断,准确操艇,安全返回基地,保障了同事们的生命安全。

 

    30、姜晓宏(东海分局)

 

    姜晓宏,荣立南极首航个人三等功,曾任“向阳红10号”船、雪龙船电机员。他先后5次参加南极考察任务,并参与了“向阳红10”号船、极地号和雪龙号的首航南极行动。在首次南极考察中,他坚守登陆艇奋战两个月,将长城站建站所需全部物资及时、安全装卸上陆;在“向阳红10” 号船遇到12级以上气旋飓风时,奋不顾身抢救考察设备、仪器和标本。在第13次南极考察中,“雪龙号”船机舱突发火灾,他冒着生命危险他反复7次出入机舱,并提出避免全船爆炸的有效灭火方式,成功扑灭大火,将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确保了全船人员的生命安全。

 

    31、杜衡(东海分局)

 

    杜衡,时任“向阳红10号”甲板部门船员。在南极首航准备阶段,他不顾身体上的病痛,拒绝住院治疗,坚守工作岗位,完成船舶油漆保养工作。在南极航行遭遇大气旋时,他临危受命,不负重托,以最好的状态和技术,连续操舵9个多小时,最终驾驶船舶脱离险境。在运送物资时,他被船上断裂的缆绳击中,腿部负伤,军医建议包扎休息,他仍想着卸货时间不能延误,拖着伤腿继续工作,最终和同事们一起,不畏艰辛,顺利完成了建站物资装卸任务。

 

    32、刘焱光(海洋一所)

 

    先后牵头组织了第五、第六次北极科考海洋地质考察现场作业,累计完成沉积物采样近200站,岩心总长度逾200米,均超额完成任务,凝聚了一支能打硬仗的考察队伍。还担任考察队临时党委成员、海洋地质组组长和大洋队队长等职务,2次获评优秀队员。主持极地专项北极海域海洋地质考察专题,系统研究了北冰洋太平洋扇区沉积特征,在《极地研究》和《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出版了研究专辑。4年来,专题组发表论文39篇(SCI 7篇),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生3名,硕士生5名。

 

    33、高立宝(海洋一所)

 

    高立宝,1980年出生,目前在365体育在线直播一所工作。主要从事极地物理海洋学的观测和研究工作,承担了第28-33次南极考察物理海洋站位及潜标观测的设计、筹备、实施等任务,3次参加南极科考,2次获得优秀队员。主持极地相关项目14项,包括海洋局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极地对外合作项目、极地专项考察和评价项目等,牵头的南极考察项目连续4年获得优秀。发表和投稿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海洋出版社待出版编著图书4部(其中2部为第一主编),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各1项。多年与澳大利亚和美国开展实质性国际合作。

 

    34、丛凯(海洋一所)

 

    丛凯同志曾参加南极考察越冬2次、度夏10次,曾任机械师、发电班长、副站长和环境官等职务,现已退休,为我国南极考察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先后被评为局新长征突击手,荣立大功一次、三等功一次、局通报表扬一次,2003年被365体育在线直播授予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在第21次南极考察项目中,由他负责首次提出并实现了中山站水系统的计算机自动监控。成功地将他设计的太阳能系统在南极得以试用。2004年作为国家“十五”重点项目“南极考察站扩建改造可行性研究”专家组副组长,完成了南极站后勤保障系统的方案设计和论证工作。

 

    35、扈传昱(海洋二所)

 

    扈传煜同志自2000年起从事南大洋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从2001年起连续 6次参加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每次考察时间长达半年,其中四次执行“一船两站”任务航次,是迄今为止我国参加南极科学考察次数最多的女科学家。在十六年的极地考察研究工作中扈传昱同志由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学术骨干。她在冰雪中度过了自己人生最黄金的十年,把自己的青春留在了南极。其研究成果多次荣获“365体育在线直播海洋创新成果奖”,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荣誉称号。

 

    36、王自磐(海洋二所)

 

    王自磐同志从事极地环境与生态保护研究30年,领衔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极地专项、中澳、中德等国际极地环境合作科学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学刊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17次赴南、北极探险与考察,两次南极越冬,包括“极地”号船首次环球考察,中国首次东南极考察暨中山站建站与首次越冬等。积极为年轻人成长搭建平台,推荐青年科技人员赴德国进修十余人次。退休后潜心南极宣传工作,近年来赴全国各地做南极主题演讲110余场,出版以南极考察为主题的纪实文学和儿童文学作品逾百万字。

 

    37、杨绪林(海洋三所)

 

    杨绪林同志,把毕生精力倾注在我国的极地事业。6次赴南北极考察(1次南极越冬),表现十分突出。在第3次南极考察的中山站建站中,7天7夜没有睡觉,为建站做出突出贡献。他也是我国极区海洋大气化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发挥党支部书记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建设岸基、船基等极区立体观测平台,总是出现在最危险的作业现场,带领和培养年轻创新团队,圆满完成25项国家科技专项、国家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等极地研究课题,发表了40多篇论文,5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为发展我国的极地观测工程技术和极地科学做出重要贡献。

 

    38、孙福臣(局机关)

 

    1984年10月参加首次南极考察,任通信班报务员;1985年2月底,南极长城站建成后,参加首次越冬;1990年11月至1992年4月,他参加了中国第七次南极考察,任中山站越冬队党支部副书记;2003年12月至2005年1月,参加第二十次南极考察,任长城站站长。期间,韩国政府南极视察团访问长城站;自1984年12月北京海岸电台与南极长城站建立短波通话开始,至1999年,孙福臣承担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极地号船、雪龙船的通信保障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在首次南极考察期间,被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记三等功。

 

    39、唐玉友(局机关)

 

    1984年10月,以通讯员身份参加我国首次派船赴南极考察与建站。主要工作任务是负责南极与国内来往电报和新闻稿件的译电,工作量非常大,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一个人完成了近四十万字的来往电报和新闻稿件的译电工作,很好地保障了国内对南极考察与建站工作的指挥与信息的传递,保障了各大媒体新闻稿件的及时传递,也保障了国内对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与建站工作的宣传报道。因首次队的突出表现,荣立海洋局三等功。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365体育在线直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 reserved